補貼退坡、平價上網——光伏進入新時代
2020-11-27 09:50:37 來源:
2018年5月31日為緩解光伏產業的補貼失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即“531”新政),國家補貼開始退坡,光伏產業鏈產能大幅出清;2019年4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9〕761號),將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原則上通過市場競爭方式確定,不得超過所在資源區指導價。2021年開始,除戶用光伏以外,光伏項目將全面去補貼,進入平價時代。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0年光伏競價項目加權平均度電補貼強度約為0.033元/千瓦時,相比2019年的0.065元/千瓦時降低0.032元,降幅達49%。
根據《關于2020年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價格〔2020〕511號),將納入國家財政補貼范圍的I~III類資源區新增集中式光伏電站、“全額上網”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指導價,分別確定為每千瓦時0.35元/kw.h(含稅,下同)、0.4元/kw.h、0.49元/kw.h。若指導價低于項目所在地燃煤發電基準價(含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則指導價按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執行(附:2019年全國脫硫煤標桿電價大致在0.35~0.46元/km.h區間)。
目前,我國用戶側平價上網已經初步實現。而隨著光伏產業鏈的原材料、組件價格進一步下降,光伏LCOE(平準化發電成本)持續走低,尤其是部分集中式光伏發電在成本開始低于火電,使得發電側平價也不再遙遠。
為應對即將到來的競爭與市場需求,光伏企業在今年紛紛大幅擴產,以期在未來競爭中擁有先發的規模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擴產的多為市場占有率大、專業化程度高的企業,這些企業一直以來對補貼的依賴就不強,在補貼退坡之后,利潤反而大幅上升。而一些依賴光伏補貼的大型企業則開始“遷徙”到芯片或新能源的其他領域,至于那些同質化、專業能力不強的中小光伏將被繼續出清。
電力是能源終端消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2030年實現不低于20%。而在“十四五”規劃中,這一比例很可能會作出重大調整,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幅提高。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火力發電仍然是我國發電主力,占據發電量近7成。而光伏僅占3%,風能僅占5%。
由于火電裝機的存量與火電產業鏈的相對成熟,火電仍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發電主力。但隨著光伏補貼退坡,棄風棄光現象大幅緩解(棄風棄光率從2016年多數地區超過30%下降到平均棄風率為4%,平均棄光率2%)、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光伏儲能技術不斷提升。光伏平價將上網使得光伏行業競爭加劇,進一步刺激光伏發電價格下降,使得化石能源發電不再具備成本優勢,并逐步取代化石能源發電。
此外,光伏平價上網可以促進新的電力消費場景出現,促使光伏產業鏈下游市場完善,使光伏發電占據新增發電市場,尤其是近年來增量巨大的新能源汽車用電。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能量互動(V2G詳見文末附錄),這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儲能能力恰好與光伏發電的儲能弱的短板相協同。
在補貼不斷滑坡的同時,我國光伏組件的成本、價格在市場競爭中不斷被壓縮,但光伏產業的核心企業利潤水平反倒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也逐漸提高——即使今年出現新冠大流行,前三季度光伏組件出口量仍然超過去年同期52.3GW的出口量。
當然,必須注意到的是,諸如PERC、HIT等一些新技術領域,我國光伏產業對國外仍然有依賴;在一些關鍵的原料上,仍然捉襟見肘,今年多晶硅供應緊張導致光伏玻璃價格暴漲等問題已經敲響了警鐘。
此外,隨著光伏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光伏應用場景將不斷增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發電協同技術的成熟,將逐步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倒逼原有的電力產業降本增效。
來源:海經濟觀察